close

飛仙關吊橋。 燕磊 攝
  中新網雅安10月11日電 (記者 燕磊)天全東大門,矗立著一座歷經半個多世紀已經“退休”的吊橋:飛仙關吊橋。在吊橋西側50米處即為新橋,而新橋橋址旁還殘存著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的飛仙關石拱大橋的部分構造物,這段青衣江上的三座大橋見證了60年來川藏南線的變遷。
  地處蘆山、天全、雅安三地交界的飛仙關,被譽為川藏線陸地“第一咽喉”。從成都出發,到雅安,經過飛仙關到天全縣,然後到康定,最後到西藏,飛仙關是西出成都、茶馬古道上第一個關。
  1950年9月,為支援進軍西藏、解除運輸困難,西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公路局和第十八軍後方司令部決議在蘆山河和青衣江交匯處修建飛仙關吊橋,該橋於1951年5月15日竣工通車,成為西進康藏的國道重要設施。
  飛仙關吊橋位於四川省蘆山縣飛仙關鎮飛仙關村熊河壩組與天全縣多功鄉多功村5組之間,是原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吊橋、全國為數不多的“三跨連續鋼桁加勁懸索橋”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後道橋專家們引為自豪的“國產”大橋傑作,當時使用的材料都是就近取材的國產產品。橋頂“飛仙關橋”四個字為劉伯承元帥書寫。
  1972年,飛仙關吊橋旁的飛仙關石拱大橋建成使用,飛仙關吊橋就此“退休”。(完)  (原標題:“國產”飛仙關吊橋:見證60年來川藏路變遷(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gmboa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